这几天主要讲了如何激发无限潜能,成长,成才,成熟,成功,英语口语雕刻法和学习,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我觉得这些挺有用的,这不但让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也可以使我们明确新学期的目标。
每一个到这里来的同学一定怀着美丽的梦想,带着父母,亲戚和朋友殷切的希望,来挑战这个陌生的城市。但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如果说选择需要胆量,冒险,那么终于选择需要勇气,决心。无论怎样,既来之,则安之。一个人成功与否毕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
我们光有梦想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付出实际行动。为了实现梦想,就要定出明确的计划,有坚定的信心。每天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我一定行!我是最棒的!要相信经过自己刻骨的努力,一定能达到目标,创造奇迹。当然你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你不努力就一定不能成功。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的问题,找对的人,做对的事,才会得到对的结果。一次失败了你就该反省一下自己,问题到底出现在哪,我怎样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找方法的。我们还应关注社会上一些人的经验和教训,做到别人吃一堑,我长一智。成功也需要沟通的技巧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沟通就是说,说得别人乐听,听,听到别人乐说。谈话要使用一些代表性的词来肯定对方。问,问的是对方想答的等等。影响我们的并非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尽管有人说自考通过率只有20%,但我仍坚信自己。
硕果累累的秋天也迎来了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史上新的丰收,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经过入学教育及其这几天的学校生活使我对北京化工大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使我的研究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为此我将我的几点心得简要叙述如下,以飨大家。
我对北京化工大学的整体认识是从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中开始的,“宏德博学”是我们每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无以例外所要追求的,她既要求我们要有好的人文素养,又要有好的专业素养,此外校训中的“化育天工”又预示着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有专业特色的化工类高校。同时经过校园参观及实验室的观察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北京化工大学能成为211工程院校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因为她那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一大批教书育人的优秀导师,这使我们更加珍惜在这里深造的机会。
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我作为一名新生有自己的几点建议,首先希望化大能够尽最大能力多引进学科带头人,使我们学校的院士、长江学者、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等尖端专业人才多起来,进而借以人才推动我们的学科发展,使我们的化工、材料等优势学科成为国家的领头羊,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其次在中国这几年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希望化大校领导能够把好关,不要盲目扩大在校生人数,而使我们的科研竞争力有所下降,最好是定好化大在中国高校及科研实力方面等的地位,以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大限度的将同学们培养成为优秀行业技术人员。第三希望化大多加强一下学术交流,即既要有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又要有校企间的合作。前者是与理工科科研实力强的一些院校加强我校的基础研究,后者我认为化大应与那些资金富足的大型企业合作,寻求较为合理的发展速度进行应用研究。这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校领导充分考虑兼顾各种因素才能完成,望我们的校领导将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布局好,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扎扎实实以合理的发展步伐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迈进!
在我刚入学几天的各场报告会中,校长及各院系领导对我们的研究生生活作了一个大略的指导,听后深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有王校长关于在研究生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每个人只要通过创新思维、创新工作,进而才能做出创新的成果。郭校长谈到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他谈到我校一流的工作精神、一流的工作态度,最终创作出一流的业绩!两位校长都在阐明我们每一位同学需要珍惜时间搞出高技术含量的优秀成果,这一方面校长又给我们上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就是学术上不能太急功近利,否则会出大的差错,最好的例证就是以前出现的学术造假。如果出现作弊造假行为,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影响到导师、课题组、学校等等一连串的大问题,所以说我们追求博学是最好不过了,但宏德必须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研健康前进!
通过报告会使我对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新的学生管理有了初略认识,首先作为一名研究生做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逐渐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较好的达到这种效果研究生教育就采用了“课程+论文”的培养模式,一年的课程学习加上两年的深入实验室学习,要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除了要有基本的道德规范外,化大要求两个必要条件才能条件才可以申请学位,其一就是我们的课程总学分至少28个,且学位课至少要18个。其二就是总的课程必须合格平均gpa>2.5,如果gpa<2.5只有通过多选课往上拉,达到以上条件才可以申请学位,接下来就是论文要求了,其中又包括四个必修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活动、实践环节。最后是学位论文工作。以上是化大为我们每位同学制定的基本框架,结合个人实际我需要认真规划我的研究生学习和研究。
我希望经过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能将我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第一,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抽出时间学习汉语,因为在本科做毕业设计时就已发现自己的中文水平下降太多,为此必须调控时间学习母语。第二,学习好与人交往,包括与导师、师兄、师姐、班级同学、宿舍舍友等的交往,做到心胸开阔,遇到挫折时能够及时调节好低落情绪,同时多与周围人沟通,希望自己的言行能缓解这一肩负重任人群的心理压力,其次与周围人一起作好身体锻炼,最终使大家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第三,学习好三大工具:英语、计算机、数学,使其更好的为专业服务。第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学习好自己的专业,除了学好自己所选课程外,多涉猎与高分子材料有关的书籍,同时还要多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学科书籍,原因很简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单一领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作好以上几点我想我的综合素质定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将其与“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结合起来,我一定能把我的研究生研究工作做好。
大家都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是北京化工大学还是我们每位新生,都要牢记发展的影响力,只有时刻朝着发展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不辱祖国交给我们的使命,这样我们才更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五年前的这个时候,上大四的我正为成为一名知名财经院校的研究生的目标而不懈努力,虽然我知道这个目标对于我来说很难,但由于一名之差而失去本校保研名额的不甘,我依然选择了迎难而上。准备考研的半年时间,很辛苦,也付出了很多,最后还是输在了我始终不开窍的西经专业课上,与研究生复试失之交臂。最初的梦想破灭以后,我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迅速调整好自己,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为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但我同时也告诉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总有一天,我的梦想会实现。工作四年后的今天,我通过国家统考成为科大MBA中的一员,又一次成为学生,再启程,开始了我的圆梦之旅。
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校园,尽管这一天迟到了几年,但能够在工作以后再次以一名学生的身份踏入科大学府,成为一名光荣的科大学子,激动的心情依然溢于言表。参加完为期一天半的入学教育,第一次以一名科大学生的身份在科大的教室里感受了科大的良好学习氛围,感触良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未来三年,我任重而道远。
记得MBA复试的时候,有一个压力面试题目就是问报考科大MBA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打算怎样通过学习来实现这个目的。开学典礼上,研究生院副院长、原MBA中心主任古继宝也从“为什么读MBA”、“如何读MBA”以及“如何理解MBA学习”三个方面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他说,MBA是一个职业化的教育过程,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知识背景和环境氛围的有力支撑。读好MBA,要勤奋,要勤于思考,要利用所学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还要加强团队学习,提升自己的情商;关注国际化问题,拓展国际化视野;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注重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听了古院长的阐述,结合自身的经历,我也把我自己读MBA的目的总结如下:第一,我希望通过MBA的学习取得硕士学位,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可以让自己多一分优势;其次,作为一名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我从事过三年的社会审计工作,接触过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许多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流程都有所了解,可以说,在广度方面打下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还从事了一年多的会计实务工作,真正做为一名会计进行企业的各项账务处理,与税务、工商、银行各部门打交道,力求加强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深度上有所提高。选择继续读书深造,也就是希望可以通过系统的工商管理理论学习,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把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日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储备能量。第三,选择科大,是因为科大一贯以来的优良学风、一流的师资水平,更是因为有学哥学姐的亲身经历印证着今天我以科大为荣,明天科大以我为荣的的科大精神。我相信,三年的时间,科大将带给我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未来的三年时间,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上课学习,另外还必须完成包括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以及三万字的毕业论文,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但在踏上这条圆梦之旅前,我早已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既然我选择了在职攻读MBA学位,那么我就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三年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入学教育时MBA中心张圣亮主任抑扬顿挫的讲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主任讲到了一点令我非常的感同身受,就是作为一名MBA人,首先要学会做人,提高自己的修养。众所周知,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对其人格品行的教育。在我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人生经历中,都遇到过一些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却发现他们仅仅是高在理论素养,而人品方面却往往不敢恭维。而我一贯的认为,评判一个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是最重要的,哪怕你胸无点墨,只要你有健全的人格,懂得感恩,懂得善待别人,你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即使你满腹经纶,却不具备起码的道德素养,那么依然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张主任在入学教育上一语中的的指出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
正如入学教育时有位老师所说,在学习过程中不要问老师教会了你什么,而要问自己学到了什么,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三年的时间,对于整个人生来说,不算很短,但相对于一生中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而言,已经很长。能完整的利用好这三年时间,实属不易。为了这三年的圆梦之旅,我势必要放弃很多休闲时光,但相比于我所能学到的知识、悟到的道理而言,这些放弃却也都是微不足道的。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舍弃,我才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真正做到用心去学习,去领悟,去实践。做到了这些,相信三年后的这个时候,我可以充满自信的回答我究竟学到了什么,无愧于自己三年的辛勤付出,我的圆梦之旅也一定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走过五十一个年头的中国科技大学有着辉煌的创业史、奋斗史、爱国史,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高精尖人才。科大这颗参天大树,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而走过人生二十几个年头的我,如今在科大这颗大树面前,就犹如一株新生的嫩芽,虽然脆弱,但却充满了不屈的,向上的力量。虽然前行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但我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一个个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这株嫩芽也将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枝叶和果实。
中专新生入学教育是中专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不同于中专教育的其它阶段,有着自身的特点。入学教育要富有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并贯彻到入学教育实践中。在对入学教育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在对长期入学教育实践的规律性的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专新生入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
社会生活和新生素质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入学教育呈现科学性不断提高的态势。只有在科学地了解新生,正确地把握新生心理特点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充分分析入学教育目标和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入学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性及其规律,以及相应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克服以往入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入学教育科学化,提高入学教育实效性。这一原则要求入学教育要建立在学校现实、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夯实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二、衔接性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对不同教育阶段目标以及内容方面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尤其是衔接性较差,各自为战,每一个阶段的教育者只是机械地进行行政规定的教育内容的传授,不知上一阶段教育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而个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核心的任务,要求个体必须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相应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两个相邻阶段间的过渡期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因为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生在过渡期关键的任务是必须做出调整。如果学生能相应地在面临转变前有所准备,那么这个转变会比较顺利,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中专入学教育担负这一转变任务,实现初中教育向中专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及其他教育要素的衔接,促进新生适应能力提高,顺利、平稳地实现过渡,并为下一阶段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衔接性主要包括目标的衔接和内容的衔接。入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新生以后的主动发展打基础。入学教育担负承上启下的衔接教育的任务,一是在新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受教育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使新生克服旧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合理对待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之一致的、适宜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心理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学生积极适应是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基础,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则以积极适应为前提条件。
内容的衔接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构建总体和局部的内容体系。在中专新生入学教育中,应以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新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侧重的教育和训练。
三、实践性
中专新生年龄多在15岁~17岁之间,处于身心发育高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入学教育应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讲解,讨论方法外,还应大量采用实地参观、角色扮演、自我体验等重参与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以锻炼新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交往能力,积累情感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从而避免空洞说教的传统入学教育的弊端。这一原则将不断地发展学生个体能力,增强主动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锻炼自身品质,开发感情和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四、尊重与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只要想到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了。”传统入学教育把新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不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造成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使入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在入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教育观,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它可增进教师与新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为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造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
五、灌输与疏导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入学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与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规律性的认识。一方面,入学教育的规范需要外部灌输,它不可能在新生头脑中自发产生。同时,受教育对象求知欲强和可塑性大的特点也是外部灌输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受教育对象(新生)不是白纸一张,其头脑中错误的、模糊的认识为外部灌输的实施设立了认识障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复杂化和公开化,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日趋明显,新生的各种认识障碍有增加的趋势。这就要求入学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生硬、强制的方法,而是要耐心疏导,摆事实、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入学教育深入新生思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协同性原则
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学校内部要从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精心安排,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共担责任,使入学教育深入每一个班,每一个新生,落京实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个教育者身上;另一方面,学校要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力量,与学生家长、社会有关团体和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开展密切合作,建立一个以主管校长为领导,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参与的工作体制,形成一个大格局,共同营造和谐的入学教育氛围,使新生能够克服陌生感、恐惧感,建立安全感、信任感,顺利地融入到中专学校的教育环境中。
我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谈谈自己的心得。回想这两年多来的经历,使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很不起眼的小角色变成了今天深受和同学们信赖的班干部,这与老师们的培养、同学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这个机会!
有一段时间,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班的纪律也非常差,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种,校学生处推出了“百分制考核”。我在我们班主任的指导下,召开了本班的班委会,根据《百分制思想考核细则》及《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班规”。班上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向班主任汇报,再对照班规进行处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本班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
在学生会,我的工作是配合好学生会主席做好全面的工作。我们也经常召开学生会成员会议,分析学校当前的情况,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即时观察学生的动态,及时地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对学生处所布置的任务及时地向下传达,以便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让相关人员能够不折不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读完五年级,我升入宁都二中就读六年级,也就是说我正式成了一名中学生了。一开学老师就让我们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学生应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努力学习,追求进步。
首先,老师要求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要自尊自爱,注重仪表。我从小就有戴银项链的习惯,妈妈说那是为了“避邪”,老师要求我们不能戴首饰,我听了老师的话了,摘下了伴随我十多年的弥勒佛,决心要做到这一要求。
这次考试我才考253分,被分到b班,妈妈非常的伤心,她一直认为我是很优秀的,也是她的骄傲,可是我对不起妈妈。后来妈妈对我说,她已经请老师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转入a班了。现在我坐在a班里,心理压力很大,但我为自己定下目标是各科成绩都要达到90分以上。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