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说签名励志日记周记读后感名言语录格言
首页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点击: 时间:2024-06-18 11:55:31

第1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标准量分析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标准量,根据标准量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标准量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在分析标准量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标准量、用语言分析标准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妈妈的年龄是桐桐的4倍,妈妈比桐桐大24岁。妈妈和桐桐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说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以及怎样设。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标准量、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也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

在学生学会找准标准量、分析标准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如通过基础训练:苹果是香蕉的1.5倍,如果香蕉是x千克,那么苹果和香蕉一共有xx千克,苹果比香蕉多xx千克,香蕉比苹果少xx千克……,类似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弄清每一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就能熟能生巧。不仅如此,还通过适当的变式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

最后跟孩子们一起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并总结出了六步曲:找数量关系式——解设——列方程——解方程——写答语——检验。教学中我反复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2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了一道实际应用题,是关于足球比赛的。这道题都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并且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自我感觉设计比较合理,题目适当,时间恰当,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照顾更多的.中差生。

不足之处:

过高估计学生,导致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小问题,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另外,还需加强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数问题的发现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能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解决,那效果更佳。

第3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对于班级中理解能力一直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学生又是刚接触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虽然连着几个课时的学习与练习,解题步骤与规范的书写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还是个尚需努力提升的大问题。于是,这几个课时的例题我都处理得很慢,先把前一节课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薄弱环节作简要的补充复习,再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为新知的学习创设一个奠基与梯子,让他们的思路更顺一些。

比如说今天的这堂课,我参照教参建议,将本节课的例题以三个层次呈现:

一、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比如说今天我们去市场买水果,(出示苹果和梨子的图片),该付多少钱的问题?你们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大多数学生们快速准确地说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要付的水果总价。这个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将是今天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看似简单,但进入方程解决问题中,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便慌了阵脚,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今天我们先来一些铺垫,让他们的思想少走弯路。接着,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补充了苹果的总价和梨的总价分别怎么计算,还主动向老师寻求条件来解决问题。这个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好的开端;

二、在解决基础题:已知苹果、梨的单价、数量,求出总价后,将条件与问题调整,已知苹果、梨的数量、梨的单价、要付的总钱数,求苹果的单价。题目一出,孩子们自信满满:“这两题都是一样的呀!”“一样中还有不一样,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并解决它!”对呀,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一样的,数据是一样的,但要求的问题却不一样了,这道题用方程怎么解决?学生们主动拿起笔,回忆上节课所学所内容后开始解决问题:

1、解:设未知数;

2、根据第一个环节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他们都习惯了捉笔便完整答题,这种急切、主动的学习态度令我满意。不过,课堂上我们可以轻松一些,暂时休息一下,让我们来个解方程男女生P赛。古灵精怪的他们为对方选取了他们认为实力不太强的选手,其实不然,同学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与、自信满满。而台下的孩子们则比台上的.更是激动,在心里为同伴呐喊加油。“有些同学不仅在观战,还在看他们写得怎么样,还在思考、可能等下还有评价!”这时,原本有些躁动的课堂安静了,一个个手举了起来。他们的评价动听、到位、详细,也让参与者乐意接受。

三、老师就是个“变题龙”,总喜欢把一道题变来变去。瞧!我把其中的一个数字改了,方法还是一样吗?把3千克梨变成“2千克梨”了。学生们纷纷点头,我顺着他们的意思将黑板上方程中的3改成了2,改好后转过身看看满脸挂着自信与成功喜悦的娃娃们。不!有人摇头了,还有人兴奋地举手了,静静地等待后有人有思考了!还有人没忍住说出了“乘法分配律”。我依旧选择了一个一直保持端正坐姿的孩子,并告诉大家我选她的理由,新一道方程便出来了,“能看懂吗?”其实这两道方程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乘法分配律。“这条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依次解读后再来场解方程赛,这次让我们一起动手算,动静结合也让你们不觉得重复吧。

三个环节,孩子们始终投入,而我也觉得欣慰,这样的学习状态挺好!你们今天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我很满意,进步喜人!不过练习的时间却已不太多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终有取舍,重了分析与理解的铺设,可能尾就略草了,有一些遗憾也好,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这样的学习能让你们有收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7

前言: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的一个困难问题。大部分学生见到字多的题目就会大脑一片空白。这种不良反应很可能会延续到函数的实际应用。这个方面的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及迫切需要的。

笔者从事教学12年来,一直在反思应用题对于学生的困难之处。开始的时候,总是觉得原因在于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差,看不懂题目。其实,这和语文的文字理解能力关系不大,主要是和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关。

一、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困难

先举一个学生觉得很容易的例子:

例1、一个修路工程队已完成1700米的任务,预计每天修150米,还需多少天能完成2450米的总任务?

这个问题为什么简单?因为学生对每天修150米,x天修150x米这种倍数关系理解了,等量关系“已完成+预计完成=总任务”就好找了。

再举一个学生觉得有点困难的例子:

例2、小明有5角硬币和1元硬币共50枚,其中5角硬币比1元硬币的2倍多5枚。小明的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他共有多少元钱?

学生易犯的设未知数的错误是:设两种硬币各有x枚。第二个错误是:设5角硬币有x枚,1元硬币有(2x+5)枚。如果解设对了,一般都不会列错方程。这个题目绝对不存在阅读理解的困难,背景是学生很熟悉的。在教学中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主动“设5角的硬币有x枚,则1元的硬币有(50—x)枚”。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对这种设法接受很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就不能接受。

我们再仔细想想,其实“设5角的硬币有x枚,则1元的硬币有(50—x)枚”所涉及数学思想与列一次函数关系式是很相似的,所以部分学生觉得有难度。倍

数关系很直接,学生易接受;这个关系用到一次逆向思维(加数=和–加数),所以难接受。

这个难点可以用列举表格的方法来解决:

这样,数量间的关系就很清晰的展示出来了。其实,在学习代数式时,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可是学生思维没有把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很多参考书都是这样总结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的。

第一步:审题,用一个字母如x表示题目的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一个相等关系式;

第三步: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检验,作答。

结合学生觉得困难的例2分析一下,第一步就不好办了,因为有两个未知量,却只能设一个未知数;第二步找一个相等关系,其实题中有两个相等关系。有些困难学生,第一个步骤都不能顺利完成,所以觉得难!虽然老师们都觉得这是个超级简单的题,它确实难住了一些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学生解决困难,我们需要学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困难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应用题在解设上没有什么困难,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还是有很大困难。

也举个例子:

例3、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均工作2小时共收割小麦3。2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均工作5小时共收割6。5公顷。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这个题目已知数据很多,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列出的方程常常丢三拉四。

参考书常这样总结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的。

第一步:认真审题,找出已知量、未知量(两个)以及等量关系(两个);第二步:设未知量x,y;

第三步:根据等量关系(两个)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五步:检验,作答。

结合例3,分析一下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第一步,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容易,但找两个等量关系就不那么容易了。找不到等量关系,题就做不下去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都是被“等量关系”难住的。不管设一个未知数也好,设两个未知数也好,只要找不到等量关系,方程就列不出来。

这个“害人”的等量关系还有一个致命伤——要用文字描述。以例3为例,请老师们自己把“等量关系”准确的表述一下,你会发现,几乎就是把题目重复了一遍。我们自己做这题,只会关注两个“共”字,不会把等量关系详细写出来。那为什么要学生去写或说呢?

反思,“等量关系”地位重要,但是它是否必须在第一时间出现呢?

三、两种讲解对比

以例3为例,对比“等量关系”在前和“等量关系”在后两种讲解方法。

例3、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均工作2小时共收割小麦3。2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均工作5小时共收割6。5公顷。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一)“等量关系”在前

第一步:解: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x、y公顷,得:第二步:找出相等关系:大收割机工作量+小收割机工作量=总工作量是不时所有学生都能准确找到这个等量关系能?

?2?2x?2?5y?3。2第三步:列出方程:?5?3x?5?2y?6。5?

第四步:解出方程

第五步:检验,答

(二)“等量关系”在后

第一步:找出已知数据,建议学生在数据上作好标记(如圆圈)。

第二步:解: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x、y公顷,得:第三步:分析每个已知数据和未知数的数量关系,顺序是从前往后。

如,看到第一个数据“2台”,想想它和x还是y有关系,它们之间存在那

种运算关系?学生很快会想到2x,接下来就是5y,这两个式子就是方程的雏形,再考虑2小时和3。2公顷,方程很容易就出来了:2(2x+5y)=3。2。第四步:反思题中的“等量关系”

第五步:解出方程

第六步:检验,答

两种方法对比:

第一种方法,学生容易在第二步受困;

第二种方法把找“等量关系”分解为找“数量关系”,学生不那么容易受困;

第一种方法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等量关系”,学生会觉得困难;

第二种方法在找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等量关系用数学式子(方程)描述好了,学生不会觉得太困难;最后反思“等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四、“等量关系”在后的解题步骤反思

“等量关系”在后的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认真读题,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

第二步:正确设好未知数;

第三步:按顺序初步分析各个已知量与有关未知数的关系;

第四步:在初步分析的数量关系之间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并反思等量关系的文字描述;

第五步:解方程(组);

第六步:检验,答。

这样的步骤,把找“等量关系”细化为找“数量关系”,按照已知数据出现的顺序,一个一个分析,把文字理解和数量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步骤对列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合适。这与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思路是一致的。

笔者的教学感受是,“等量关系”在后的方式比较适合中等以下层次的学生。在反复强调这样的步骤后,学生就从不能动手,到动手画圈,再到设好未知数;动手之后,就开始思考,从列一半式子到列出方程。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老师来反思实际应用类的教学策略,研究出一些实用的方法。

第4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一、学生接受情况的方面

销售问题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比较了解,但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并不是很理解,因此教学中应该对这些概念作出解析。比如什么是进价,什么是售价,什么是利润与利润率等等,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搞清楚,否则进难于进行教学。对于公式:

利润=售价 — 进价 、 利润=进价×利润率。 教学中必须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

对于例题方面,学生对于盈利25%是什么意思?是表示进价的25%还是售价的25%?有的学生不理解。同样亏损25%是什么意思也不太理解,教师在此必须作出解析。否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学中要预见到学生什么地方会不理解,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为学生所想,帮他们解决疑问教学才能有效果。

总的来说,按上面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还可以,但对一些变式问题学生的`应变能力还不够。

二、教师的教案设计方面

本节课的设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开头的幻灯片的有关的销售广告语“跳楼价、大放血、5折酬宾、入手,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兴趣点,在课件中,利用图文并冒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总的来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三、不足的方面

在销售问题中对于一些含有利润率的应用题,学生不太理解也不会做,比如课本P108的第4题,部分学生不知怎么去找出等量关系,这也说明学生的应变能力不好,这是我们教学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5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习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习

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平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第6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找等量关系,设合理的未知数,解决实际应用!

这节课的设置是由带学生参观动物园这一条主线,通过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出发时的租车问题,到动物园要买票问题,以及到动物园以后遇到的一些问题等,都可以紧紧带着学生的思绪通过边游览边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紧密性,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要突出实际问题想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关键是找等量关系,以及设未知数列方程,类比以前学过的列方程求解的.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讨论找等量关系,以及设合适的未知数,进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对问题进行求解,通过学生展示探究结果,老师作简单总结点评,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不能抓住题目给的已知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不对,应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找等量关系,把文字术语转化成数学式子,列出正确的一元一次方程。

第7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问题的逐步探究,最终得到电话计费问题的解决。

首先从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切入课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这样的情景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处理两种电话计费的比较问题中,我创造性引入折线统计图,透过折线统计图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两种计费在时间t等于交点处时间值,两种费用相同;在t小于此值,方式一费用低;在t大于此值,方式二费用低。同时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即数相结合的思想。

另外在如何将时间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我成功地引入射线这样的示意图,借助于两个时间关键点150分钟、350分钟将整个时间分为三个不同的时间范围,教学反思《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再一次渗透了数相结合思想,也自然地引入了分类讨论思想。

最后在归纳总结的环节中,为了回顾探究电话计费方法步骤,再一次借助形象化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回顾了本节的探究历程。我将电话计费问题画成一棵大树,如何摘取其果实即两种计费谁更省钱问题的答案,经过计算、画图、列表分析等一系列台阶找到方程这个工具,在通过解方程的手段得到方程的解,最后在借助归纳、总结、检验的.梯子攀摘到大树的果实。这样的处理既帮助了学生回顾了知识,又从中体会了方程建模过程。

在整节课中师生配合默契,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认真地计算、画图,深入思考、大胆发言,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能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不足之处,时间把控不够好,以至于学以致用环节未完成,这影响学生对本节内容及思想方法的巩固。另外教师的课堂用语可以再多些幽默风趣的元素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希望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教学的艺术性,打造精品数学课堂。

第8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问题: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函数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这这类利润问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在上学期的二次方程的应用,经常做关于利润的题目,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很熟悉,所不同的是方程题目告诉利润求定价,函数题目不告诉利润而求如何定价利润最高。如何解决二者之间跨越?于是在第二节课的.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调整,设计成三个题目:

1、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要想获得6000元的利润,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

(学生很自然列方程解决)

改换题目条件和问题:

2、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时,商场能获得最大利润?

分析:该题是求最大利润,是个未知的量,引导学生发现该题目中有两个变量——定价和利润,符合函数定义,从而想到用函数知识来解决——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并且利润一旦设定,就当已知参与建立等式。

于是学生很容易完成下列求解。

解:设该商品定价为x元时,可获得利润为y元

依题意得:y=(x-40)?〔300-10(x-60)〕

=-10x2+1300x-36000

=-10(x-65)2+6250300-10(x-60)≥0

当x=65时,函数有最大值。得x≤90

(40≤x≤90)

即该商品定价65元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增加难度,即原例题

3、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该题与第2题相比,多了一种情况,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需要两种情况的结果作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我把题目全放给学生,结果学生很快解决。多了两个题目,需要的时间更短,学生掌握的更好。这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确实需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有梯度,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还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9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第10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摆脱了格式上的困扰,新表现出来的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因此我们又上了一节巩固练习课,帮助学生汇总、整理自己脑中千头万绪的“等量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多少小时能行560千米?这道题中蕴藏的是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由此可以列出方程:70X=560,560÷X=70

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常见的公式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块长方形的地长32米,面积是800平方米,它的宽是多少米?这就用到了我们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长×宽=面积,面积÷宽=长由此可列出方程:32X=800,800÷X=32

最后,如果我们实在没有现成的数量关系去用,还可以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如:小华有邮票45枚,小华的邮票数比东东多5枚,东东有多少枚邮票?我们先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小华比东东多5枚,那么在东东的.基础上再加6枚就是小华的邮票数,由此的到等量关系:东东的邮票数+5=小华的邮票数,列出方程:X+5=45。

数学题一道题可以变化出许多道题,我们每一道题都去做,是做不完的,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认为数学老师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头脑中的千头万绪,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和共同的地方,能举一反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轻松起来。

第11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线段分析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线段分析法可以让同学们清楚地看到题目中的每一个量及每一个量的变化,这有利于帮助同学们理解题目意思,正确找到每一个量,同时线段分析法有助于同学们准确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即列方程的依据。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线段分析法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地从复杂的.应用题中走出来,轻松地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线段分析法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适用线段分析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往往无法理解题目意思,容易被题目中的量搞混乱,所以对无法用线段分析法解决的应用题,要从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入手,帮助同学们理清题中的每一个量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我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的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在这方面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对新题型不能很好的解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扎实学生的基础,同时也要拓展学生知识面。

第12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要求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个性化学习。善思善想的学生得到几种不同的解答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数学教学中虽提倡一题多解,可答案是确定的,并非灵活多变,对于上述类型题到底该如何确定答案,新课改实施后考题灵活多变,学生翻阅资料扩大知识面无可厚非。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逐渐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通过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孰不知资料中对一些题的答案众说不一,到底谁是权位,我们师生又该如何面对。

新课程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第13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简单的应用,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尝试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相对更加生活化,富有挑战性。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的理念。基于以上认识,感觉本节课的引入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生活情景,既加强了学生的文化情感教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次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使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得到提高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成功之处

1、情景引入具有时效性,能从身边生活出发,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比如在引课的时候,通过电话计费,引出问题赵璇同学有一部手机,想去营业厅办一个套餐,营业员问你,你想要通话时长的还是流量多的?你能帮助他选择一个省钱的方案吗?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对于后面的问题和习题我都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

2、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的所有题目均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通过合作独立的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展示,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探究的时间还需要考证,时间不易过长,应合理分配。

2、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落实好任务,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带有目的或者是问题进行讨论

3、过高估计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小问题,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

4、有些学生还缺少主动性,还需要老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学生展示还比较稚嫩,胆怯,需要后续加强锻炼。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2、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给学生创造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并与同行交流讨论。

4、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置身于熟悉的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第14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15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虽然是第四年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完第一课时仍觉迷惘,想想我对本单元的认识真是非常功利,认为本单元只要让学生学会两点,

一、会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

二、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总之,一切以“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结果。经过学习,我知道其实更深意义的教学应当另有所求:即以“学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这一单元的价值在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回顾我第一课时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首先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题:西安小雁塔高43米,(师述:大概14、15层楼高)而大雁塔的高度是它的2倍少22米,大雁塔有多高?然后由导入题引出关键句,标准量,数量关系式三个名词概念(为将来的学习作一铺垫)。再将导入题与例1进行比较异同,在对比中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方程来解比较合宜,从而体现了用方程解作为一种顺思维它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较轻松的构建方程模型。

失败之一:

由于高估了学生的已有能力,解方程过程教学过于放松,没有强调书写规范,更甚者对4X=36÷4这样的'错误没有预见,以致于课堂作业很不中看,不过这些问题课后用十分钟和同学们讨论,同学们都能认识到错误,顺利过关。然而,追求尽善尽美的我们还是应当引以为戒。

失败之二:

没给出点时间让学生探寻其他解法。其实我私自认为将这一过程放在第一课时,有点难为我的学生。我应当先给他们建一个完整的方程模型,然后再是模型之上的升华。

我准备在下一课时会补上这一环节。庆幸矣,我能及时领悟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精髓,下面的教学,该是我想方设法来实践了。

相关文章推荐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9-2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24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9-24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09-24
 教育教学反思09-24
 化学教学反思09-2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9-24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09-24
热门栏目
句文美文句子造句大全读后感祝福语范文歇后语谜语古诗
热点文章
2022-09-2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2022-09-25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2022-09-25 古诗词教学反思
2022-09-2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2022-09-25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