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阅读答案,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雄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本文由句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酒泉子原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酒泉子字词解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色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真疑心大海里的水都被吸干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弄潮儿)手里拿着红旗做各种表演,而手中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之后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酒泉子阅读答案:
试题: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4分)
答案: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酒泉子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个人资料:
潘阆(?—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卖药。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轼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作者因咏潮得名。潘阆以诗著名,与当时文人寇有所交往。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