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阅读答案翻译赏析,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
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字词解释:
①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④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⑤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⑥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⑦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⑧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⑨“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翻译: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
试题:
(1)从词风看,这首词应该属于____派。在通过细节刻画心理方面,本词有两句与唐朝诗人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把这两句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析画线词句的表现手法和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的上片表达情感极有层次,请加以分析。 (4分)
(4)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婉约。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2)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带愁来却不带愁去的“春”人格化,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伤春怀人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意对即可)
(3)上片先写送别时的凄苦怅惘。前三句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2分)再写别后的怨春怀人之情。残红凋落,莺声刺耳,进一步抒发了别后怨春怀人之情。(2分)
(4)运用了细节描写(白描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一个“觑”字,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的刻画出来。女子数花瓣卜归期。一瓣一瓣数过了,戴到头上,有拔下来,再一瓣一瓣从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感到可笑又叫人心酸,充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1分)最后以女子的哽咽梦呓作结,借无理责问表达至深情感.(1分)(其他手法如化用、无理而妙等,分析到位也可得分)
祝英台近·北固亭创作背景:无
祝英台近·北固亭赏析: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风雨晦冥,大自然的阴冷更加深离人的凄苦情怀,这又是使人痛苦的一个因素。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涵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不忍卒读!“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下片,“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
个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