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词赏析,牧牛词是明代诗人高启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牧童们共同放牧时喜悦心情的新乐府诗。
牧牛词原文:
牧牛词
高启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牧牛词字词解释:
[1]尔:“你”的意思。“尔”与下一句的“我”:牧童间彼此相称。
[2]弯环:弯曲成环状。
[3]秃速:尾毛稀疏短秃的样子。
[4]但恐:只怕。
[5]输租:交租。
牧牛词翻译:无
牧牛词阅读答案:
试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牧童与牛愉快相处的欢乐图画。牧童们清晨相约外出放牛,他们手里拿着短笛与长鞭,驱赶着牛,在山冈上相互追逐、嬉戏。他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诗歌将牧童与牛的相得之乐生动地摹写了出来。
(2)①渲染、反衬(或:乐景写哀情)。此诗前文着力营造乐景,浓墨渲染牧童之乐,只是为了反衬结句的牧童之忧。全诗凭借牧童嬉戏之乐景,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写深写透了牧童之忧,进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②表达了诗人对繁重的租税的不满和对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此诗主旨在于揭示租税繁重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但却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全诗除结尾两句点明这一主旨外,其余诗句均集中叙述农家牧牛的情形,体现了农家对牛的深厚感情。结尾两句与前面略带轻松情调的叙述,构成强烈的对比。
牧牛词创作背景:无
牧牛词赏析:
此诗共十句,以牧童的口吻写其生活与感情.诗的前八句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开篇两句"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拟设牧童之间的对话:"你的牛角弯曲些,我的牛尾细而毛少些."其实,牛角牛尾都是如此, 无所谓角弯环不弯环,尾秃速不秃速.诗人以"我牛"与"尔牛"并提,以"尾秃速"与"角弯环"对举,仅是为了凸现牧童之童心,以及牧童爱己牛之情.如此写来,可谓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牧童之形象则呼之欲出.
三、四两句"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承接前两句,写牧童们清晨相约外出放牛,他们手里拿着短笛与长鞭,驱赶着牛,或在南边的田埂上,或在东边的山冈上相互追逐、嬉戏.这两句落脚在"相逐"二字上."相逐",意为相互追逐、嬉戏."短笛",是牧童常用的管乐器;"长鞭",本来是牧童用于赶牛的工具,在这里则与短笛成为他们"相逐"的玩具."南陇"与"东冈",点明牧童们"相逐"的场所,当然,这不一定是实指,而只是泛指牧童们到处追逐、嬉戏.这里,诗人借助于白描手法将牧童之间嬉戏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接下去四句"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诗中的"日斜"二字,人们一般理解为斜阳,即傍晚的太阳.笔者以为,此处的"日斜",宜理解为日光斜照,借指早晨.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高后,人从地上看去,太阳仿佛斜挂在天际.所以说,以"日斜"表示早晨,很形象,况且这与牧童外出放牛相吻合,也与下文的"夜归"相照应.若将"日斜"理解为斜阳、夕阳,则此时牛已食饱,在"日斜"后续之以"草远牛行迟",就有悖情理,且与下文"夜归"之"夜"语意重复.这几句,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仍是借助于白描手法."日斜草远牛行迟",牧童们深知牛的劳苦与饥饿.他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夜归",他们又紧贴着牛身睡觉.正是这一系列的描写,将牧童与牛的相得之乐生动地摹写了出来.
诗的第九句"长年牧牛百不忧",小结上文,引出关键的结句:"但恐输租卖我牛"."但恐"与"百不忧"相对照,突出了牧童之忧,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赋税之重.显然,此诗上文着力营造乐景,浓墨渲染牧童之乐,只是为了反衬结句的牧童之忧.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 卷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①高启的《牧牛词》采用的正是以乐写哀的笔法,全诗凭借牧童嬉戏之乐景,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写深写透了牧童之忧,进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也使此诗的立意明显高于那些纯粹反映童心童趣的诗作.
在高启《牧牛词》之前,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周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陇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此诗也是以牧童的口吻写牧童的生活与感情.牧童"远牧牛",本想让牛自行食草,他们同伴之间则可尽兴嬉戏一番,哪知 "饥乌啄牛背",使之不敢丢下己牛去玩耍."陂中"两句便颇见此童心.后因"入陂草多"牛贪食,牛群走散了,牧童们则分头去驱赶,并以"吹叶"等独特的方式相互联络."入陂"三句将此情景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出来,并让人感受到牧童牧牛时的乐趣.诗的结尾三句"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笔锋一转,写牧童甩长鞭,以"官家"来吓唬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牧童以"官家"吓唬牛,可见官家之可畏.与其说是牧童用"官家"吓唬牛,还不如说是牧童自己怕官家,怕官家之剥削.如此着墨,也就委婉曲折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显然,此诗采用的也是以乐写哀的笔法[.
这是一首新乐府,描写了牧童们共同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全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牧童之间、人牛之间的相得之乐以及牧童对牛的深厚感情。诗末“但恐输租卖我牛”道出了这种淳朴生活未必能持久,揭露了租税苛重、剥削残酷、农家常常卖牛输租的社会现实。全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个人资料: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