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教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教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教师家里时,教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无人涉足的地方,才能踩出脚印来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齐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我的闪光足迹、做出自我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十分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最终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教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样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并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十分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教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十分专注地说,“看到了吧仅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仅有新的领域、仅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那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十分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十分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以往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学校,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启发了爱因斯坦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其实,在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各式各样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着人们踩出新的脚印、踏上新的征程。
霍金的故事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本事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并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教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先,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可是,他的父母并没有所以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我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十分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异常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那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捡贝壳的人,牛顿的故事
牛顿生于1642年12月25日(据当时英国使用的儒略历)午夜,是一个早产儿。父母亲都是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在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病逝。家徒四壁,母亲哈拿绝望地抱着奄奄一息的早产儿牛顿,向上帝发出了这样的祷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于你。”
在牛顿的一生中,母亲的这个祷告对于他的个性与信仰有很深刻的影响。他经常思索母亲当年的祷告——上帝让他活下来,必须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
1661年6月,牛顿进入剑桥大学。牛顿是个穷学生,母亲存的钱只够付学费,他必须为教师做实验助手,才能赚取生活费。如此无意中,牛顿接近了当时剑桥的优秀教授,承袭了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华,成就了他之后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好学的牛顿在剑桥大学不但不浪费任何资源,还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好教师。亨利·摩尔是影响牛顿科学与信仰最深的教师。摩尔教授是数学家,也是位虔诚的基督徒。摩尔以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敏锐直觉,一下子就发现牛顿的不一样。他发现牛顿在每学期开学以前,先利用假期,将上课要学的所有课本都看完,等到上课时,牛顿已经在看比那门课更进阶的研究报告了。牛顿自我也写道:“当我走进教室上课时,常发现对上课资料的了解深度,已经超过了我的教师。”这种读书法会令一般教师倍感压力,摩尔却把牛顿找来,给他程度更深的书,并且让自我的1800本藏书成为“随时向牛顿开放的图书馆”。同时,摩尔长期为牛顿支付生活费。
1664年,牛顿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的研究。他首先用三棱镜研究光的结构,发现光的分光有不一样的折射率。1665年至1667年,英国发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许多人。大学宣布停课,政府下令所有人不准离家远行,以免感染或传播黑死病。在这段时间,牛顿由无穷等比级数的解法里创立了微积分。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当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向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日,”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仅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最终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之后,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齐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仅有自我才是自我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我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我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我,最终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我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我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多么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我才是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贝多芬的成长故事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十分清贫的平民家庭,原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四岁起,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开始学习钢琴,十三岁便成为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而后,贝多芬又面临着耳聋的威胁。能够想象得出,一个音乐家如果失去了听力,他将如何去创作,如何去铸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可是,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几乎全是在耳聋期间完成的。尽管如此,命运却不肯放过贝多芬,当他的创作活力到达高潮时,病魔在一点点的向他发出进攻,使他的身体逐渐恶化,直至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贝多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的光辉永远流传下来。如今,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几乎不存在痛苦,可是,我们却缺少了那种坚强、刻苦的精神。贝多芬的事迹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意外可能随时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而我们能否坚强地去应对呢所以,我要学习贝多芬坚强、刻苦的精神,不向困难低头。
有心人的世界
22年前,畅销书作家海岩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每一天晚上八九点钟准时回到自我的小屋,偷偷摸摸地写一部长篇小说。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写呢因为海岩只读了四年书,连小学都没毕业,他怕别人说自我“不务正业”,怕别人说自我“好高骛远”。
海岩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写成了自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衣警察》,共47万字。
有一天,父亲无意中发现了这些手稿,就问:“你是不是在写东西啊”海岩只好承认了。于是,父亲成了第一个读者。过了几天,他问父亲:“写得怎样样啊”父亲说:“什么怎样样写的什么乱东西我要不是你爸,根本就不看。”
隔了两天,父亲问:“后边的书稿呢”海岩暗自高兴,看来父亲是感兴趣了,是想继续看下去。海岩带着书稿,满怀期望地找到了某出版社的一个副总编。副总编问:“你写没写过短篇呀你写没写过中篇呀你写没写过散文啊”
海岩说:“都没写过。”
“那你参加过我们社或者其他社里举办的创作培训班吗”
“没有。”
“那你给报纸写过什么小通讯或小稿吗”
“也没有。”
“哦!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不看了吧。馒头得一口一口地吃,你呢,先从小的学起,然后再去写长篇。你说对不对”
海岩只好把书稿抱了回来,可他不死心,这毕竟是自我一笔一划、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47万字!于是,他又把书稿寄给了另一家出版社的总编。
海岩等了三个月,既没有回话,也没有退稿,便去找总编。尽管总编的办公桌上堆了很多稿子,他还是一眼看到自我的书稿还没拆封呢!
总编问:“你写的是什么啊”海岩说:“我写的是警察。”“那你寄到其他出版社去吧。我们这是一个文学出版社,不大出这种写警察的东西。何况邮寄来稿的采用率,也仅有千分之一。”
“写警察的东西就不是文学吗”
“其他出版社更乐意出这些东西。要不我们帮你寄”
海岩说:“书稿已经在那里躺了三个月了。这样,你先少看一点。如果你咬一口,觉得是石头,就不往下咬了。如果觉得是馒头,你就再咬一口。看完一章,你觉得不能往下看了,你就退回给我。”总编同意了。
隔了一个月,海岩得到了出版社的通知:长篇小说《便衣警察》于1985年出版。
《便衣警察》出版之后,引起轰动,获首届“金盾文学奖”一等奖、全国首届侦探小说佳作奖;电视连续剧剧本《便衣警察》获飞天奖、金鹰奖和金盾影视剧本奖。
之后,海岩连续八年坚持每年80万字的惊人出版量。他的代表作还有《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深牢大狱》、《死于青春》等。
前不久,杨澜采访海岩之后,在总结自我最深刻的印象时写道:“他的经历证明,只要你是有心人,这人生啊,敢情就没有什么是被浪费的。”
不错,从根本上说,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既不是有靠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文凭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十分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仅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可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十分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十分气愤,可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须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我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此刻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之后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应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感到十分意外,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上头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此刻这本书我概不外借,我怕万一被人损坏,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必须能理解我的做法。今日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能够一用的……”
学生一听,异常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对于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
其实,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季羡林完全能够向他说清实情,当场婉言拒绝,学生也是必须能够理解的,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少年拿破仑的坚持
拿破仑小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追求成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小男孩们之间总难免发生“战争”。有一次,上四年级的拿破仑和一个大他两岁的男生“狭路相逄”了。拿破仑身材矮小,怎样能是大男生的对手呢,不一会儿,他就被大男生打成了熊猫眼,正巧的是,上课铃响了,拿破仑就跑去上课。下课以后,他又跑去找那个男生,可是这次更惨,嘴巴都变成了“腊肠”。拿破仑可并没就此罢手,他每次下课都去找那个男生,直到那个男生都被他缠烦了。
“你为什么老来找我你明明打可是我吗!”那男生最终忍不住问拿破仑。
拿破仑像个骄傲的小公鸡,他理直气壮地说:“你惹了我,必须对我说对不起!不然我会一向和你打下去的!直到你说对不起为止!”
大男孩也许是被拿破仑的话语震撼了,也许是已经厌烦了和拿破仑这个弱小的对手打架,他踌躇了半天,最终向拿破仑说了“对不起”三个字。
拿破仑虽然被打得伤痕累累,可是他听到“对不起”三个字后,还是心满意足地走了。
拿破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竭尽全力争取最终的胜利,最终,他心中远大的抱负也成功地实现了,当他坐拥自我的帝国时,必须不明白有多开心呢!
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故事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可是,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教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教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教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明白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教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明白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样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教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教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教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教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教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教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教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坚持一致",教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可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样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du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忙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到达了100只。原先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先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仅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可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必须能两全齐美。父亲最终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先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样成呢那怎样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先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先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此刻,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并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孩子比自我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必须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之后,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经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克雷洛夫反复推敲文字
伊万·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被公认为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开端,曾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一世界各地出版。列宁以往不止一次地引用他的寓言,同革命的敌人进行思想斗争。
克雷洛夫是怎样写出这些不朽作品的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次,几位文学研究家正在翻阅克雷洛夫的手稿。翻着翻着不由得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一篇寓言《杜鹃和雄鸡》,草稿写了约有二百行,而发表出来却仅有二十一行。类似的情景还不少。从那里能够看出,作家为了锤炼自我的作品,花了多少苦心啊!
的确,克雷洛夫那些窝言都是心血凝炼而成的,他对写好的作品,要反复不断地重抄,苦苦推敲,寻觅贴切的词句。有时甚至经过数月的苦思,才能写好一行字。一向要锤炼到听起来流畅入耳,象活泼生动的口语时,他才感到心满意足。
与克雷洛夫同时代的画家弗多托夫有一句名言:“修改一百次,看起来就朴实了。”如果以此形容克雷洛夫的创作,那是十分适宜的。
毕加索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大师,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注重于表现派的主题;后转入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间,画风又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改变风格明显地向超现实主义风格靠拢。毕加索晚期制作了很多的雕塑和陶器等,并且取得了必须的成就。
毕加索是划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派产生可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人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去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时最最重要的。生活中很多极有艺术天赋的儿童被埋没了,这的确是一种悲哀。但遗憾的是,许多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浅显地以为还是个孩子,他不会懂得太多,或者他此刻还不到学的时候。”
克劳蒂娅说的这段话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也就是千里马还需要伯乐来发现。堂。何塞就是一位伯乐,因为他发现了毕加索这匹千里马。堂。何塞是西班牙一个小镇上的画家,在所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儿子能够用画画表达自我的意思了。
一天,刚刚学步的毕加索画了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家人都不明白他画的是什么,堂。何塞却看出小家伙画的是热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这令他惊讶不已。
堂。何塞认为儿子身上具有绘画的天赋,他决定把儿子培养成画家。他给儿子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墙壁周围贴满了他画的儿童画,这些画的资料都是日常用品,线条虽然过于简单,可是他都做了合理的.变形,以此来诱发毕加索的想象力和空间变形本事。堂。何塞经常把儿子带到房间里看这些画,告诉儿子这些画是怎样画成的。
到毕加索四岁时,何塞就开始教他剪纸。随着剪刀的一开一合,毕加索完全被迷住了,他把一张张平展展的纸,剪成了无数的公鸡和小狗……在何塞的刻意培养下,毕加索迷上了绘画。他常常能够以自我的理解将周围的事物给表现出来。渐渐的,有一些邻居也称他为“小天才”了。
毕加索虽是绘画天才却不是好学生,在学校里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受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全神贯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并且他似乎对枯燥无味的算数永远都不感兴趣。
毕加索无奈地对父亲说:“我只明白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用功,我努力地集中自我的注意力,可我还是办不到。”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戏弄的对象,那些无聊的小伙伴们喜欢跑到毕加索面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呀?”然后看着索呆呆发愣的样貌哈哈大笑。
如此一来,毕加索在教师眼里也是一个智力低下,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经常在毕加索父亲面前,有声有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羞恼交加,觉得毕加索给她丢了脸,让她无脸见人。
左邻右舍也不再夸奖毕加索的绘画天赋了,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还能当饭吃。”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应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可是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堂。何塞能真正的理解和赏识自我的孩子。他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数并不代表你毫无本事,你是个绘画天才,你能够去绘画。”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地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1890年11月,年仅六岁的毕加索,画出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画布上大力神赫克勒斯英姿神武,形象非凡。人们十分惊叹,惊叹于毕加索的绘画天赋。
赏识、信任自我的孩子,并不是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是盲目地溺爱,而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缺点,而做家长的又一味不顾实际情景,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无疑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孩子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全世界都能够嘲笑他,讥讽他,然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万万不能这样,以为仅有父母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鼓励孩子,让他敢于正视自我的弱点,改正自我的缺点,发挥自我的优点,进取健康地对待自我,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罗斯福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教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样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期望自我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所以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仅没有枯萎,并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必须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教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我种的那颗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我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一切他都明白了,原先父亲一向在偷偷地为自我栽种的那颗小树施肥!他回到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也许那树是那样的平凡、不起眼;也许那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些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浇灌,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
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爸爸,您明白,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巴尔扎克十分亲切地对父亲说。
“毫无兴趣!”父亲暴怒地快要跳起来,“你有兴趣的是什么是文学!搞文学谈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
“那不必须!”巴尔扎克摇摇头,十分自信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於他的信心和努力。”
“信心和努力那好,从今日起,给你两年的期限,搞不成,就得学习法律,你敢答应吗”
“敢!”巴尔扎克斩钉截铁地回答。
从此,巴尔扎克被父亲关在房子里,整天埋头写作。这期间,他写了一个历史剧,由於自我的阅历有限,对剧本的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成功。但巴尔扎克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必须能在文学上取得成绩。
一段时间的写作实践,使巴尔扎克感到自我的知识和经验都很浅薄。於是,他拼命阅读世界文学名着,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人生。他天天出入於图书馆和书店,总是来得最早,离开最晚。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边看边记,忘记了时间的早晚。图书馆的人员下班了,也忘记招呼巴尔扎克一声。第二天早晨,图书馆的人员来上班了,发现巴尔扎克还在边看边记。为了读书,巴尔扎克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巴尔扎克在一部小说中需一打架斗殴的情节,就到街上去观察。好容易遇到两个青年人争执,他就故意从中煽风点火,想让两个人打起来。谁知两人看穿了他的“诡计”,合起来把他轰走了。
巴尔扎克写起文章来就闭门谢客,甚至家里人也不让进他的书房。有一次他把屋门锁了,从窗户跳进屋里,再的把窗紧闭上。来访的人见门上落了锁就自动回去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巴尔扎克出版了小说《朱安党》,赢得了法国文学界的一致赞扬。以后他又陆续完成了《人间喜剧》等97部小说,确立了他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