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腊八节,古代称之为“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而,全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但就饮食而言,像萱草面、腊八粥、腊八蒜,至今仍然很受青睐。《礼记·杂记下》说子贡看到蜡祭的人们“皆若狂”。郑玄曾解释说蜡祭是“索飨之祭”,民众会饮,“于是时民无不醉者如狂。”会饮期间,要向神灵、尊长敬酒,还要“修刺贺君、师、耆老”。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欢度腊八节时也是诗兴大发,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咏颂腊八节的名篇佳作。
晋·裴秀的《大腊》比较长,主要描述了古代腊祭时,向神灵报告物阜民丰,以及感谢神灵保佑的场景。“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北齐诗人魏收在寒冬与众人共祭诸神时有感而发,写下《腊节》一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短短20个字,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出心中的敬神之情。
诗圣杜甫在《腊日》一诗中对当时的腊八节进行了详细记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高兴之余,诗人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而不能随便离开,只好在异乡再度过一个腊八节了。
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其中的“佛粥”就是腊八粥。喝腊八粥,至清朝为最盛。清朝道光帝就写有一首《腊八粥》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旧时腊八,寺庙承佛祖救苦救难之义,每不吝资财,广施粥米。然而世事艰难,虽勉力周济,也无异于杯水车薪。清人李福有《腊八诗》一首,略述其事。当中有句云:“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腊八名为节日,可我们读到诗中这些饥肠辘辘的穷人,想象他们为了一点米粥或是不顾尊严地苦苦哀求,或是争先恐后地推搡争抢,又如何能有一点过节的欢心。诗人其后发愿:“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就是一派佛心。与之相反,清人夏仁虎也有《腊八》一首,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清朝自雍正起,每年腊八都会在雍和宫煮粥。第一锅给神灵,第二锅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第三锅给王公大臣,第四锅则给喇嘛。然而,皇亲贵胄间的人情游戏,如何当得起一个佛字。夏仁虎大拍马屁,实在可笑之至。
斜髻娇娥夜卧迟 梨花风静鸟栖枝
难将心事和人说 说与青天明月知
在作者写出诗句时,这里这首诗写的是唐伯虎心中比较的压抑,但是心事有无法和别人说起。表现出比较的悲惋凄凉之意,夜很深了,斜梳着发髻的娇美姑娘迟迟没有睡觉。这时候风停了,梨花树枝也不摇曳了,鸟儿栖息在树枝上。姑娘难于把心事对别人说,只好说给青天和明月,让它们知道。诉说着断人心肠的故事。好似有尘世忧绕平生难逢一笑的心情,在静中写动,在美梦中写忧,在月下写美人犹如雨中写艳花,在夜雾中写明月。这里有一种梦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
看完这首诗,是否有一种在心底静静聆唱着一首哀愁的歌。斜髻娇娥夜卧迟,斜髻表明已经很晚了,可美人只有对月诉讼,在唐伯虎看到之后,也勾起了一圈圈回荡在心中的涟漪……一个美妙的月夜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回荡着……
初一: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