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观后感(一)
文/袁来
暑假里,我读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
这本书记录了小女孩英子的精彩童年。英子和爸爸妈妈从日本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故事中的人物非常丰富,有惠安会馆门前的疯子——秀贞,有爸爸、妈妈、宋妈、英子那常被打骂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丛中的小偷儿··
····
第一章《惠安馆》,开始英子还以为秀贞是要和她玩“过家家”,后来才知道这是真事。她帮助了秀贞母女相认,但等待这对母女的却是死亡。《我们看海去》里面讲了一个小偷儿跟英子的故事。“我们看海去。”这是小偷儿说的。可是,小英子最后却在无意当中充当了“出卖”他的人。第三章的题目叫做《兰姨娘》。德先叔是一个大学生,因为外面风声不好,于是,他躲进了英子家。兰姨娘后来也来了,她的家人把她赶了出来。最终,他们一起走了。还有《驴打滚儿》、《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的故事······
《城南旧事》是一本很好的书,书中展现了小英子观察到的悲欢离合。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英子之所以有一个精彩的童年,那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的心。小英子又真诚又可爱,让我感动,你看了一定会还想再看一遍的!
《城南旧事》观后感(二)
文/郭子汇
城南旧事,一本我喜欢的书,它可以让我仿佛回到了很小的时候,和同伴们嬉戏、玩耍。
《城南旧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大家对这部作品赞赏连连: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作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只拥有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建议大家读一下这本书,它可以让你找到你的记忆,找到你的童年。
城南旧事观后感(三)
文/黄竞蕾
在这个周末里,我读了林海音奶奶写的《城南旧事》。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一本最让人难忘的好书。它就像一支路标,开启了我心灵的道路。它就像太阳的光辉,让我迷茫的心找到了方向。这本书书讲了林海音童年时期在北京发生的许多丰富多彩的童年故事。里面的人物也十分丰富,有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有爸爸、妈妈、宋妈、小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着嘴笑的兰姨娘……
童年,是短暂的,但是童年也是我们人生中最丰富多彩的;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童年,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小英子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上。她的童年故事十分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丰富多彩,但英子的童年却十分精彩、戏剧化。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读完此书,我深深体会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每一种感觉我都不会忘记。花儿谢了会再开,一曲终了还可以再从头,但是童年一去再也回不来了。是呀,童年是美好的,就像一道光,一下子就过去了。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
所以请大家好好珍惜属于我们的童年。